纪小年向姐姐和姐夫交待了注意事项,然后带着姐姐和姐夫一起来到外面,迎接陛下进门。
此时外面已经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虽然被黄马褂和黑西服隔在几十米外,但没人离开,目光全部聚焦在王大志家。
由于房子小,所以只有戈辉、光绪、张百熙、那桐、王大志,进入房子里,其他人在外面等候,连光绪的近身太监元福都只能外面候着。
纪小燕和纪小年一人抱一个孩子,也在外面等着,怕孩子哭,影响到陛下和总司令。
移民安置区的房子是戈辉参与设计的,所以他非常熟悉,亲自解说:“净使用面积是50平米,两间卧室,一间厨房,茅房在外面,两户共用的旱厕,有专人十天清理一次。”
光绪看着大面积的玻璃窗,光线充足的房间,对比白天都略显昏暗的乾清宫,不禁感慨道:“朕的乾清宫,要不要都换上玻璃呢?朕很羡慕这么亮堂的房间。”
戈辉继续介绍:“净高四米的室内高度,给内部装修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专门设计了阁楼,增加了上层的使用空间,可以当作床,也可用于放置物品。直接到顶的橱柜,最高处的储物空间,需要借助人字梯爬上爬下,麻烦了一些,但却将有用的空间利用到了极致,同时也极大减少了积聚灰尘藏污纳垢的可能。设计简约,大小合适的可折叠桌椅,既不占用空间,又方便收纳。总的说来,通过合理的设计,使50平米的房子,增加了将近20平米的使用面积。”
戈辉走到墙边,抓住一根细绳,轻轻一拉,屋里的电灯亮了。又走到厨房,拧开水龙头,干净的自来水流出来。厨房角落的木箱里,整齐摆放着蜂窝煤。基本的生活所需,一样不缺。
光绪、张百熙、那桐,频频点头,非常认可房子的内部设计,特别是家具的设计,简约而不简单。
张百熙道:“这样的房子,这样的室内设计,家具设计,适合在整个大清国推广。”
“这里只是满足了最低的生活需求,朝阳和锦州港区、锦西港区,以及接下来的新奉天,正规的居民住宅,比这要大,要好。”戈辉自信地说道:“特区政府的一切努力,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住上这样的房子,特区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想法很好”那桐淡淡地评价。
张百熙不想对戈辉的敞亮话作评价,因为他说了几十年了。他看着缩在角落里,努力让自己不被关注的王大志,于是问道:“如果每月房租2000文,你付得起吗?”
身体几乎蜷缩在一起的王大志慌忙回答:“付得起,草民自己开个小店,之前卖烟花,年后增加了日常用品,马上要开始卖香烟,收入比上不足,比下余。”事实上,王大志的小店生意很好,有小舅子纪小年罩着,也没人敢来找麻烦。
“你还是生意人啊!”张百熙惊讶道:“你是从哪里移民过来?”
“旅顺口”王大志低声道:“家里人都被日本人杀了,就我一个侥幸活了下来。”
张百熙尴尬地点头,没想到居然直接戳到人家伤疤上了,马上拉回话题:“吃饭穿衣,觉得贵吗?你自己做小生意,应该比很多人强一些。”
“米面油都比两年前贵了许多,布价也涨了,很多人舍不得扯块布,做新衣裳。”王大志实话实说。
“我看你的衣服很新嘛,看来你的生意不错,收入尚可。”张百熙夸奖道。
“我们有布票和米票,不论米价上涨多少,布价上涨多少,只要拿出米票和布票,商店必须按照米票和布票上写的面值,兑换米和布。”王大志解释道。
“米票?布票?”张百熙扭头看向戈辉。
“我解释一下”戈辉说道:“米票和布票是特区年后开始实施的一项惠民政策,尽管特区政府努力避免通货膨涨,但物价还是在不可抑制的上涨。和特区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我们着重在衣和食上想办法,出台了米票和布票,在发工资的时候,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用米票和布票代替,像王大志这样的,他可以去特区的银行花钱等值兑换。”
戈辉特别强调:“米票和布票,不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无偿等值兑换米和布,当然,只能在特区政府直管的超市和专营店兑换,用不完的,还可以退还给银行,兑换成国家建设债券。”
“就是说,你们至少能保证特区百姓,吃饱,穿暖。”张百熙说道。
戈辉点头:“没错,市场就像是一匹野性难驯的烈马,它有自己的脾气和习性,特区政府不能和市场拧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