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猴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猴 > 穿越后,我避免抄家灭族命运 > 第1211章

第1211章

陕西、甘肃的奏章字里行间浸透血泪,纸上墨迹未干便加急八百里递送。\t*i^a\n*l,a,i.s,k/.?c.o?m¢边关守将联名控诉,称察合台汗国骑兵如豺狼过境,每逢秋高马肥便纵骑南下,焚烧村寨、掳掠妇孺,连驮着丝绸瓷器的驼队也难逃毒手。

有折子里甚至附上带血的商队账簿残页,细述近三年来二十余起劫掠惨案,更将百年前元朝覆灭时西域诸部的趁火打劫旧事重提,痛陈“此仇不报,西北无宁日”。

湖广官员则以儒家正统自居,在奏折中引经据典,将西域比作亟待教化的“南蛮化外之地”。他们痛心疾首地写道:“彼邦之人,不读《论语》不知孝悌,不习《春秋》不明善恶,竟以抢掠为荣,以欺诈为智。.k?a\n′s¨h+u\w_u~.?o′r*g\”

更提议在西域广建书院,让孔孟之道如春风化雨,涤荡蛮夷心中的蒙昧。有位翰林学士甚至洋洋洒洒撰写万言策论,设计出“先建学宫,次设义仓,再行科举”的三步教化方略,字里行间满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感。

南洋诸岛的官员们则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从尘封的典籍中翻出《汉书·西域传》《大唐西域记》等古籍,在奏折里逐字圈点:“且看班超投笔,三十六骑定西域;玄奘西行,万里孤征取真经。汉唐雄风,今时更胜!”

他们将收复西域与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相提并论,声称“南洋已复华夏衣冠,西域岂容胡尘久染?”文末更以朱砂批注“此乃成祖遗愿,今当由陛下实现”,字字句句都在叩击帝王的雄心。-兰!兰~蚊^学. ~冕~废¨悦^毒,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当属朝鲜与倭国的奏章。汉城的鸿胪寺卿执笔时绞尽脑汁,终于从故纸堆里翻出李白出生于碎叶城的记载,大书“诗仙故里,飘零异域,我大明皇帝文治武功旷古未有,若能收复此地,定能使太白诗魂含笑九泉”。

而倭国遣明使更将此事与“大化改新”攀扯,称“昔年我邦学习大唐,今见西域未归,实乃东亚文明之憾”,文末竟附上一首五律:“诗乡沉异域,圣主应挥戈。一振天威后,文光耀四倭。”

两封奏折行文风格迥异,却都将西域之争包装成关乎文化正统的大事,背后暗流涌动的,是两国贵族在大明纺织业中投入的巨额资本。

李祺听闻这些奇谈怪论,不禁哑然失笑——这背后实则是藩属国与大明商人利益交织的结果。

自倭国沦为大明罪民区,朝鲜俯首称藩以来,东海之上商船往来如织,将三国利益紧紧缠绕成密不可分的巨网。

倭国九州岛的贵族们虽背负罪民之名,却凭借精于算计的商业头脑,将家族金库中的黄金白银化作入股大明商行的股契。他们在宁波、泉州的港口设立别院,与徽商、浙商把酒言欢,共同谋划着丝绸、瓷器与茶叶的跨洋贸易。

而朝鲜李氏王族更深谙“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道理,王室宗亲纷纷将私产投入大明在平壤开设的纺织工坊,甚至有王子迎娶大明商贾之女,以姻亲加固商业联盟。

藩属国协议的墨迹未干,便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商贸盛景。大明商船可自由停泊釜山、长崎,倭国浪人、朝鲜书生亦能持通关文牒进入中原腹地。苏州城的绸缎庄里,常可见头戴乌纱的朝鲜使节与身着狩衣的倭国商人讨价还价;泉州港的码头上,大明水手与倭国船夫合力搬运货物,彼此夹杂着方言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