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猴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猴 > 和珅:二号人物 > 第64章完结

第64章完结

再说与和珅、纪晓岚同朝为官的刘墉,在他犯了错后,乾隆皇帝只是看在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的面子上,给予他降职处理而已,而且居然还在刘墉降职离京外任之前亲自写诗相赠。\E,Z′暁.说\网· ¨首~发?这是多么大的面子呀,这哪里是在处罚犯罪分子呀,简直可以说是在鼓励犯罪嘛。

也正是因为如此,和珅才敢公然置法律于不顾,收容那些本身就有贪污腐败污点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和心腹。因为他知道,这些人随时还会被乾隆皇帝赦免的,与其让这些人因被乾隆皇帝赦免而感谢皇帝,还不如在自己直接查处的时候就替这些犯罪分子遮掩一些,让他们感谢自己。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曾经因为各种罪错而被和珅抓住的人还有利用价值吗?

当然有利用价值啦!而且价值还不小呢。这种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起码少了一个对手,多了一个朋友。

第二,还有可能少了不止一个对手,多了不止一个朋友。

第三,使得自己的消息更加灵通。/k\a/y?e¨-¨g\e`.·c+o+m`

比如,我们在上一章中说到,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因为贪污而被大学士阿桂与和珅的弟弟和琳查处的杭州织造盛住就很有利用价值嘛。毕竟,他是皇帝的小舅子呀。最起码,他的消息是灵通的呀。而且,后来的事实证明,乾隆皇帝在一年多以后又重新起用盛住担任杭州织造了呀。您想一想,可亏在如何处理盛住的问题上,和珅的弟弟和琳高抬贵手,盛住与和珅、和琳兄弟二人成为了朋友;否则的话,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岂不是多了一个十分厉害的对手吗?

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和珅如何收容这些曾经因为各种罪错而被他抓住的人作为朋友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枪口抬高一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呗。

《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提到的王亶望等人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陕甘总督勒尔谨(宜特墨氏,满洲镶白旗人)向乾隆奏报:“陕甘两省,年年不寸,大旱异于地方,又加上土地瘠薄,百姓贫困窘迫,若年年依靠国家,累及国库,臣等内疚,不如在甘陕实施捐监,全民交纳米麦,以此换得国子监生,得利应试之官。-n^i?a′o^s/h^u_w/.¢c_o/m¢”也就是说,为了当地百姓能够活命,又不需从国库中调拨银两,只好命令那些想取得监生资格的读书人交纳粮食,以此来换取监生身份,实际上就是把监生的身份明码标价向外拍卖了。乾隆明知这一办法不是长久之计,可是情形紧急,也就只好如此了,遂命浙江布政使王亶望远赴陕甘主持此事。结果,此后连续三年,陕甘奏报,连年旱灾,共有15万人因捐粮监生,从账面上看,所捐的粮食已经超过了600多万石。实际上,旱灾是假,各级官员全都以旱灾的名义将捐粮侵吞,中饱私囊,就连乾隆皇帝特派去主持此事的御史王亶望也贪污巨大。他在给乾隆皇帝的奏报中还遮掩事实,虚假汇报:“连年监粮太多,致使仓库充盈,装纳不下,拟另建新库二十座,特奏请皇上拨银。”乾隆皇帝拨给他16万两银子,用于建造新库,没有粮食,建什么新库,这16万两银子当即被各个贪官污吏瓜分干净了。

乾隆皇帝不知道陕甘实情如何,就命和珅来到陕甘视察。和珅下车伊始,勒尔谨、王亶望等率几百名官吏豪绅前去迎接。和珅一见当地官员的表情,就对陕甘捐监的事猜到了十之八九,很快就将勒尔谨、王亶望等人收入帐下。

当然,勒尔谨、王亶望等人最终事发而被诛杀,是在乾隆四十六年,也就是1781年的事了。关于王亶望等人最终事发而被诛杀,《乾隆王朝》与《铁齿铜牙纪晓岚》两部电视连续剧有着截然相反的说法。

在《乾隆王朝》中,关于王亶望等人的描写是这样的:先是和珅发现王亶望是个人才,于是向乾隆皇帝推荐了王亶望,王亶望被提拔;后来和珅发现王亶望贪赃枉法,于是又主动向皇帝揭发检举,王亶望被杀。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首先向皇帝揭发检举王亶望的人又成了纪晓岚了。

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呢?哪一个都不真实,都是假的。

最早揭发检举王亶望的人是大学士阿桂,最早审理此案的是刑部侍郎杨魁如和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陈辉祖,最终审判王亶望的人是在热河行在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