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岭揪住小说家不放,又用起了激将法。¨c¨m/s^x′s′.¢n_e*t~"小说可以通过出版赚大钱。被国家养起来的小说家如果有骨气的话,靠市场就能够养活自己。"换言之,中国现有的专业小说作家没有一个是有骨气的。只要我们不像贝岭一样故意回避事实,一定知道中国的文化市场不是西方国家如美国的文化市场。所有的资源都被国家垄断着,作家没有创作的自由,没有出版的自由,没有结社的自由,没有深入思考的自由,没有迁徙和出国旅行的自由,没有保障自己版权和版税不受侵犯的能力,没有保护自己不受迫害的法律依据,……你要人家如何去赚大钱,以体现他的骨气?也拿过"白给的钱"
我本人曾做过几年专业作家,后来为了"骨气",丢了这个饭碗,靠稿费养活自己。我并不赞成专业作家制,因为它确有很多弊病。但我看到那些不顾事实,一味指责和嘲笑专业作家的人,更难为苟同。很奇怪,这些人多半自己就是作家,他们不去责备文化极权制度的制造者和文化资源的垄断者,却装出一副外国人似的天真面孔,首先就要剥夺作家手里的这点工资。′卡/卡¨暁¨税¨罔? +追¢罪^薪*蟑-劫-这不公正。因为现行制度下,作家发表的作品,社会并不能给予他应得的报酬,工资只是定时付给的另一种酬劳方式。要改革,首先应该改革整个文化专制体制。
不能否认,专业作家中间的确有人专写对专制制度歌功颂德的作品,也有人成为官方文学或者极权文化的代表人物,还可能混进有极少数的文化特务和文化打手,然而他们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专业作家。正像不能以大学里混有不学无术之徒,就否认所有的大学教师一样。据我所知,大多数的中国作家,包括专业作家,是有一定的社会良知、专业水准、文学成就和道德准则的,他们不愿而且也没有成为甘心被官方所利用的宣传工具。
有意思的是,反对专业作家制的贝岭,却并不反对甚至还很赞赏西方国家的驻校诗人制和桂冠诗人的头衔。尽管他们也是靠人家白给一笔钱给"养着",也活得没什么骨气,也在"靠别人养"和在"自己作品中表达独立观点"之间"无法自圆其说"。~比?奇,中\雯?王. ′首?发.原因很简单,贝岭自己就做过美国布朗大学驻校诗人,拿过洋人白给的钱。更有意思的是,贝岭宣称"不会有太大兴趣去谈论其历史"的小说家王蒙,早几年多次公开表示反对专业作家制,他也不止一次地到美国的一些大学当驻校作家,也要拿洋人白给的钱。
我并不反对作家诗人拿这种钱。问题是,如果一个人老是反对别人拿"国家白给的钱",自己不管是谁"白给的钱"则一概但拿无妨,就不能不引人怀疑他先前胡乱反对一通的动机。
有人可能会说,--事实上有不少人就这样认为,--拿国家"白给的钱"不算本事(没骨气),拿洋人"白给的钱"却是本事(有骨气?)。熟悉中国文化环境的人都可以了解到,拿洋人白给的钱的本事是从何而来的?我这里就不去穷究了。我只想说,在作家拿"白给的钱"这一问题上,谈不上谁高谁低。至于白拿了钱是否还能同时从事"独立的文学活动",我想贝岭应该比我们更清楚。独立不等于排斥异己
主编《倾向》,是贝岭正在干的最重要的一项"独立的文学活动"。熟悉一点内情的人都知道,这份杂志办成现今这个样子,是很不容易和很值得肯定的成绩。贝岭的工作也很有意义。其意义在于,极力地表现出另一种存在。他告诉我们他的亲眼所见,创作之外的文学活动,比作品本身更直接引起官方的反感和排斥。而引起官方的反感和排斥,简直就是一个异议作家的天职。
然而谁也不能否认,最重要的和最艰苦的文学活动仍是创作本身。没有好的作品,一切的意义便失去了根基。创作是纯个人的事,几乎每一个作家创作时多是在从事"独立的文学活动"。这种文学活动是任何他人都无法取代的。
可以预期,《倾向》以后的倾向,仍会沿着一条漫长的路途孤独地走下去。不被官方接纳认可的困惑,也会长久地跟随着他。他希望独立,但独立绝不是一味地排斥异己,排斥所谓"官方体系"内的作家和作品。他们是无罪的。不但无罪,贝岭也承认,目前中国最好的小说,还是由他们写出来,并在某些国家的刊物上发表的。既然我们被要求"期许《倾向》成为中文世界最具影响的文学与人文刊物",就有理由看到,那些最好的小说和它们的作者不被排斥。
无事生非:头发、政治及其他
头发本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