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猴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猴 > 百年功罪 > 第116章完结

第116章完结

我坚持认为,南人和北人完全可以划分为两个民族,甚至南人还可以再分。/优¨品¨晓_税′王¢ ¢庚`欣^蕞~全_可以分不等于一定要分,只不过为了方便讨论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而已。

语言最能说明民族的属性。中国南腔北调的差异,实在太大。汉语方言,以前认为是八种,即北方方言、吴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南方言和闽北方言。现在多数人将二闽合为一种闽方言,省略为七种。这七种是大方言,内部还有小方言,再往下分大概就算成口音的不同了。北方只有一种北方方言,而南方则有包括北方方言在内的所有方言。南方的北方方言,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川话",涵盖云、贵、湘西、桂北,与之相近的还有湖北话。从方言地图上看,北方方言连成了一大片,占去汉语区的泰半。其实四川话与正宗北方话,区别还是相当大的。就算"正宗"北方话,各地相差也很远,如北京话与山东话,陕西话与吉林话,河南话与山西话,都不是一回事,但它们统归为一个方言区。

被区域分割而不连成片的大方言,只有客家方言。`珊!叭·看\书/旺\ ^追~最\歆~蟑/結·它分布在粤东、粤北、桂西南、闽西、赣南,及台、川、湘、皖、浙、海南诸省的部分地区,虽被分割,却在七大方言中最为内部一致。这足以说明,它确是一种外来户的语言,一种"客人"的语言。客从何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历史学家罗香林提出,客家人来自中原,即随东晋"衣冠南渡"的北方士族,是最纯正的汉人,他们讲的方言,也是最地道的中原古音。客家的分布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经历了五次较大的迁移,才达到现在的位置。这一观点,被学界普遍认同。客家人有一句老话:"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可见客家人对本方言的重视。我冒昧将这句话改一下,觉着更贴切:"宁丢祖宗乡,不丢祖宗腔。"我的兴趣和疑问是:客家人迁徙之后,留在中原故乡的少数"纯正的汉人"为什么不把他们的方言继续讲下去?反倒是背井离乡的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改乡音?而中原古音(即客家话),何时被北方方言所取代?

北方方言与其他六大方言的最大差异,是缺少入声。\微~趣.晓^税, ¢已.发,布~罪*欣/璋`結~其次是卷舌音、儿化音。如果中原古音真是现在的客家话,那么汉人语言至少在五胡乱华之前应该是没有北方方言的。从唐诗宋词中也可以看到,入声韵的大量使用,很多字词如果以南方方言去读便十分合辙,而要是用现代汉语的北方方言念就别扭得令人难受。唐以前的文献中,也基本不见卷舌的儿化音。"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张籍《忆远》)黄莺儿的"儿"是一个单独的字而非儿化音,也不是轻声,才合乎五言的格律。现今的南方方言中,别说儿化音,就连"儿"(尔、而、二、耳)字本身都不卷舌;而且私师不分,自治莫别,此齿难辨。广东话把"二"读成"一",你去市场上买东西问价,他说"一闷",那就是两块钱。湘方言把"儿"读成"俄";吴方言则读成"倪",等于加了一个单人旁。在张籍的诗中,"倪(儿)"与"啼"、"西"三个字是押韵的。古言没有"你"只有"尔","尔等"如何如何,实际上也应读成"你等"如何如何。现代汉语索性真给加了一个单人旁,才正式将"你"、"尔"分开。

卷起尔的舌头来

一般认为,北方方言形成并逐渐为汉人接受,成为汉语中"内部较为一致"的一大方言,大约在唐宋年间。我以为,与其说是"内部较为一致",毋宁说是相互之间基本能听懂,相当于英语中伦敦腔、美式、澳洲口音和印度发音的区别。南方方言则不一样,吴、湘、粤、闽、客家之间,基本上相互听不懂(受过训练和接触较多的除外),区别几与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相似。"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言语不相通',共饮一江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经常用地道的北京话、陕西话、四川话、东北话、山东话,或者上海普通话、广东普通话表演小品,但不能用纯粹的南方方言,就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不能听懂。

宋人笔记及话本中,开始出现极少的儿化音,一般偶尔用在轻小浅薄玩艺儿上。儿化音用得较多是元曲的对白。元朝统治者要将"汉人"与"南人"分为两个不同民族,语言便是一个重要缘由。分为两个民族没错,错的是分成等级。"汉人"讲"汉语",--有卷舌音而没有入声的北方话;"南人"讲"南语",--有入声而无卷舌音的南方话。此种语言状况,竟然延续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