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桥、卸磨杀驴的不良印象。
自觉裁军后的曾国藩,依然受命带兵围剿捻军,直到四年后调任直隶总督。直隶总督为疆臣之首,位极人臣,如此安排曾国藩,恭亲王一方面明显是为了酬功,另一方面也为了他能在中央身边工作,利用他在第一线所积累的多年经验,为自己正在积极推行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但也该他倒霉,一场“天津教案”,开创了晚清教案的典型,夹杂在愚昧的百姓、蛮横的洋人和颟顸的官员之间,曾国藩处境艰难,“诟【之声大作,卖国贼之徽号竞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湖南会馆甚至将他的官爵匾额“悉数击毁”,并开除其“名籍”(不再承认他是湖南人),一代“中兴名将”、“旷代功臣”,“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甚至“谤讥纷纷,举国欲杀”。幸亏此时江南出了个“刺马案”(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电影《投名状》之原型),两江总督马新贻被旧友所杀,遍布两江的湘军旧部出现不稳定的迹象。恭亲王赶紧让曾国藩回任,顺带就把李鸿章推上了直隶总督的宝座。
以恭亲王为核心的大清国年轻领导集体,能将曾国藩这样的权臣驾驭控制住,其政治智慧和手腕不容小觑。但对于恭亲王,曾国藩也在私下场合与其心腹幕僚赵烈文有过有趣的辩论。赵当时在上海看到了恭亲王的照片,他说:“(恭亲王)盖一轻俊少年耳,非尊彝重器,不足以镇百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