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猴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猴 > 汉唐精神:直面历史与经典的13堂课 > 第17章完结

第17章完结

容时间的流逝之快,人生如白马过隙,和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一个意思,这是比较积极还是比较消沉的呢?我们认为是比较消沉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则就更消沉了,在这种巨大的消沉中突然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用”恐怕不是指喝酒吧?难道说“天生我材”就是为了喝酒吗?不是。为什么说“千金散尽”之后能“还复来”呢?我们都知道散尽千金不一定能复来,“天生我材”的“材”究竟是什么呢?这首诗是写在李白政治上比较失意的时候,找不到思路,大家都知道李白是比较有想法的人,他有理想,且他的理想很简单就是要当宰相,他的第二个理想是做帝王之师。他做宰相的理想从来没有动摇过,但要实现做宰相的理想也有一种非常的途径。在唐代的大文学家里,李白是唯一一个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人,古代的科举考试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制度,想通过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途径来实现,可能吗?恐怕有点困难,不能说完全不可能,但在常规的秩序的社会里实现比较难,但这就是李白对自己道路的选择。他有两个大的简单的直接的理想,但实现理想的方式途径也是异乎寻常的。我们就回到这首诗来看,因为目标很大途径非同寻常内心感受与他人完全不同所以他的失落是巨大的,这首诗的奇妙是非常消沉,但读它的时候却丝毫感受不到消沉的气息。就好像读苏轼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消沉吗?你读的时候会有畅快、美的感受,但这其实是非常消沉的,有多少风流人物被滚滚长江水淘尽,剩下的只是“故垒西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情绪是非常消沉的。有意思的是: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愁苦,如果通过巨大的容量、体积、速度把这种内心表现出来,反而会传达出一种超凡的美感,这就是艺术的作用。刚才我又念了一遍李白的《将进酒》,用这种语气很难读出李白的精神世界。我要问一个问题:李白到底何材之有?这对于我们理解李白的这首诗,理解李白的痛苦以及与李白同时代人的命运,甚至对我们了解大唐那个时代都有很大帮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