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猴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猴 > 大纵深战役理论 > 第15章完结

第15章完结

这一思想早在前瞻性很强、在当时欧洲条令中首屈一指的1929年野战条令中就得到了反映。~墈^书~屋\ ?勉+废′粤′黩^该条令第191条提出要派出几个专门的营,直接冲至敌第二防御地带。第207条对在冲击敌前沿的同时向防御纵深推进的远战坦克梯队,有十分准确的理解。这样,1929年野战条令对采取以联合兵种作战为基础的大纵深战术的首要前提,已经作了阐述。

图哈切夫斯基和特里安达菲洛夫在创立大纵深作战样式理论方面的功勋在于,他们没有落在已经变化的历史条件后面,而是在我军尚未装备新技术兵器和进行改建之时,预见到这些新兵器提供的可能性。

К.Б.卡利诺夫斯基(首任摩托机械化兵主任①)仔细研究过各种坦克群——直接支援步兵坦克群、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群和远战坦克群的战术,从而为大纵深战斗的整个构想找到了实践原则。因此可以认为,这一战术的基础在1930年就已经奠定。

①准确职务应是工农红军摩托化和机械化部副部长(1929年11月起)。其生平见本书《现代军队的摩托化和机械化问题》译者按。——译者注

大纵深战斗构想首先在军事学院得到了承认。*珊¢叭/墈¢书,惘+ ′勉·沸/岳`独?早在1930年初,伏龙芝军事学院①就根据大纵深战斗的新原则进行了图上和现地战术作业,为在全军推广这些原则起了重大作用。当时在学院工作的P.Π.埃德曼(院长)②、H.Я.科托夫、К.A.柴可夫斯基、Π.И.瓦库利奇、C.H.克拉西利尼科夫③、Π.Г.波涅捷林、И.Π.基特—维坚科、P.C.齐费尔等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①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前身为1918年10月创办的工农红军总参谋部军事学院。该院于1921年改称工农红军军事学院,1925年11月为纪念刚去世的伏龙芝,又改称伏龙芝军事学院。1921年该院附设高级速成班,1931年成立战役系,负责训练集团军、方面军级指挥参谋人员。1936年苏军成立专门训练战役战略级人员的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后,该院负责训练战役战术级人员。——译者注

②P.Π.埃德曼(1894—1937),苏军指挥员,军级军衔(相当于后来的中将)(1935)。原为沙俄军队准尉。1918年参加红军。.w·o*d+e?s+c.w?..c\o\m.1918年5月起任红军师长。1920年起历任方面军后勤部长、集团军司令员、军区司令员等职。1925—1932年任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后曾任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7年6月11日与图哈切夫斯基等因“叛国”罪受审,次日被杀害。——译者注

③C.H.克拉西利尼科夫(1893—1971),苏军军事理论家,中将(1944),教授(1940)。1918年参加红军。十月革命前为沙俄军队大尉,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期间曾任旅、师参谋长和旅长。战后先后任营长、工农红军司令部处长、军事学院系主任、军参谋长。1930—1935年任伏龙芝军事学院系主任、教研室主任。1935年后曾在总参谋部等单位任一般职务。1946年起在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先后任主任教员、教研室副主任和顾问。1968年退役。有多部研究战役法和战略的著作。——译者注

苏联军事理论家们是这个舞台的先锋队,当时在西方甚至还没有人提过大纵深战斗战术。

30年代初,图哈切夫斯基根据大小演习的经验,在一个工作报告中写道:

现代压制兵器作为大规模使用的兵器,能保障同时冲击和消灭战术防御配置全纵深的敌人。

这些兵器,首先是坦克,能保障:

1.压制敌防御火力配系,使其大量火炮和机枪不可能参与抗击进攻的步兵和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实施的冲击及其向防御地带纵深的渗透;

2.破坏指挥体系,牵制和隔离敌预备队,以在战斗时节、在防御地带纵深各个击破敌战斗队形的不同梯队。

由于在此情况下步兵推进的成果取决于坦克推进的成果,所以,炮兵主力应用于支援坦克,只有在坦克进至其行动地域以后,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