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纵深战斗和大纵深战役新样式继续得到完善和发展。¢精\武¢晓,税+王\ ·耕\辛^嶵?哙-30年代事件的一个特点是欧洲大陆的武装力量剧增。随着事件的发展,这些样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肯定。现在,西方资产阶级军事理论思想堂而皇之地从我军搬用这一构想,开始在其正式出版物中公开谈论它、发展它。法西斯德军统帅部关于使用坦克兵团和对战斗队形实行纵深梯次配置的已经非常具体的观点,从对它的一般论述中破壳而出。
1936年,法西斯坦克战理论家古德里安①将军提出了进攻中使用坦克兵团的以下方法:第一梯队直接通过防御的战术纵深,对防御预备队实施冲击(这如同我发展突破梯队);第二梯队进攻敌炮兵(这如同我远战群);第三梯队在防御的战术纵深冲击步兵(这如同我直接支援步兵群和远距离支援步兵群)。按照古德里安的意见,在此情况下,使用装甲师特别有效的时机是:防御已在某一地段被打开,坦克在此刻突然出现,将使这些装甲师能够立即贯穿防御地带,进至机动地区。此种冲击的全部方法,与我军早在1932—1933年就已采用的大纵深战斗基本方案雷同,只在冲击顺序上有所变化。_秒!章-踕*暁′说?徃? /勉_沸.岳*黩,
①古德里安(1888—1954),德军上将(1940),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1907年毕业于候补军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骑兵服役。战后在坦克部队任职,开始研究坦克作战问题。1935—1939年历任坦克师长、坦克军长等职。1940年任坦克第2集群(后为坦克集团军)司令。1941年12月因在莫斯科战败被解职,编人预备军。1944年出任陆军总参谋长,次年又因对苏作战失败被革职,并退出现役。著有许多著作。主张通过坦克闪击战夺取胜利。——译者注
于是,战役的大纵深布势和确定战役纵深,越来越被认为是现代条件下具有特色的问题。不过,我们已经从这些基本原则上升到掌握大纵深战役实施艺术的高级阶段。这一任务要求建立专门学院,以深入研究战役法和培养有学问的高级司令部指挥员。就此而言,伏龙芝军事学院战役系的范围已显得狭小,因此到1936年初就提出了开设特别的军事学院作为最高战役教育机关的问题。^咸/鱼_墈/书/ ¢嶵¢新,蟑/結?耕-新¢哙`1936年秋季,这所学院正式成立,被命名为总参谋部军事学院。这对于进一步发展战役法理论具有重大意义。我军指挥干部训练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并进入了新的阶段。
总参谋部军事学院
对大纵深战役理论的研究在新的军事学院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但是仍局限在战役范围,学院训练计划追求的目的也还是培养组织与实施现代战役的能手。这实际上把学院变成了为高级司令部培养干部的技术学校。从军队实际需要的角度看,这样做在确立新战役样式时期是正确的。但是,那样狭窄地提出任务,也隐藏着消极的一面。大纵深战役理论到1936年已经达到那样的发展水平,在此水平上运用这一理论已不能排除战略成分,而只有战略尺度和整个战区的情况,能够使它具备可以理解的、在现有条件下有说服力的指导性意义。
在战役系这个研究新战役样式的第一级机构,大纵深战役研究还局限于大纵深战役本身,即脱离总的战略情况。但是在制定大纵深战役基本方案后,已需要另外一种研究方法。在总参谋部军事学院,需要将大纵深战役作为完成一定战略任务的手段来研究,并根据它在该战区可能进行和发展的情况,赋予具体的方向。换言之,为了将大纵深战役既定方案变成实际,需要给它设置某种战略背景,使其具有战略内容。
当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开始工作后,这一切就十分清楚了。但是,关于必须在学院以某种形式开设战略课程作为战役法基础的些微暗示,却遭到了上面的反对。当这一问题被提到开学前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时,总参谋长叶戈罗夫元帅有些生气地质问学院代表:“你们在战略上能做些什么呢?拟制战争计划?研究战略展开?或者进行战争?谁都不会让你们干这些,因为这是总参谋部的事!”
对于这样提出问题,当然无法表示异议。院长Д.A.库钦斯基是一个头脑灵活而又实际的人,也是出色的组织者,他赞同元帅的意见,拒绝在学院开设战略课。但是,问题当然不是要在学院研究属于总参谋部职权范围的战略性实践问题,而是要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