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И.Π.奥贝索夫领导的作战部继续完成特里安达菲洛夫开始的事业。1932年4月20日和5月20日,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听取了题为《新阶段工农红军的战术和战役法》的提纲①。提纲中阐述的思想引起了广泛的兴趣,成为30年代初进行军事理论学术探讨的重要总结。不久,以报告提出的原则及来自部队的反映和意见为基础,撰写了《关于组织大纵深战斗的临时指示》②,经陆海军人民委员批准后作为正式守则,于1933年2月下发部队。
①中央国家苏军档案馆档案,全宗37977,卷宗类目3,卷宗368,第845—887页。——作者注
(该提纲是叶戈罗夫的报告提纲,本书已选译。——译者)
②中央国家苏军档案馆档案,全宗37977,卷宗类目3,卷宗366,第548页。——作者注
应该指出,这是一个转折时期,当时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经验为依据的军事学术,已经在许多方面不适应武装力量新的发展水平。
苏联军事理论思想迈出这一步,看到了武装斗争方法正确的发展前景,尽管在此之前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都还没有大量使用装甲坦克、航空兵和炮兵的经验。
新生的理论并没有立即挣脱根深蒂固的旧观点的重压。和大胆的、有科学依据的结论同时提出的还有当时已经陈旧的错误的原则。还出现了另一个极端:一些同志偏爱最时髦的兵种(装甲坦克机械化兵),醉心于旨在标新立异的最革命的言论。例如,军训部长A.И.谢佳金在他的《大纵深战斗暂行守则》中企图把进攻归结为一种行动类型——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