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时,战役持续时间可达15—20昼夜。方面军应建立强大的战役第一梯队(由多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编成)、一个快速集群(由坦克兵团、机械化兵团和骑兵兵团编成),还应建立航空兵群和各种预备队。在方面军主要突击方向进攻的集团军(突击集团军)可由4—5个步兵军、1—2个机械化军、1个骑兵军、7—9个炮兵团和7—8个高射炮兵营编成,其行动得到2—3个航空兵师的支援。当时认为,这种编成的集团军能够在宽达20—30公里的地段突破敌人防御,在宽达50—80公里的地带实施进攻,纵深可达70—100公里。集团军快速集群用来完成对敌防御战术地幅的突破,或在敌第二防御地带被突破后进人交战,用以发展胜利。同时,大纵深战役理论对组织歼击航空兵和高射兵器实施对空防御也很重视。
苏联军事科学制定的大纵深战役(战斗)理论在苏联各军事学院、部队和司令部得到了迅速承认和推广。基辅军区(1935)、白俄罗斯军区、莫斯科军区、敖德萨军区(1936)和其他军区进行的大演习,以及哈桑湖战斗(1938)①、哈拉哈河战斗(1939)②和苏芬军事冲突(1939—1940),都肯定了这一理论基本原则的正确性。在决定性方向大量集中使用兵力兵器的必要性,建立发展胜利梯队的合理性,各兵种进行密切协同的重要性,以及炮兵、坦克和航空兵日益增大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