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爰盎拍马的本事并不高,整段话完全是胡编乱造。¨我-得¨书+城? ′首·发,他说的三条只有第一条确实可以证明文帝做得不错,其他两条则都是凑数。刘恒当时来长安固然有些勇气,但事前不但中尉宋昌给他分析过,说刘氏宗族强,大臣不敢造反,朝廷外不但有宗室诸侯王,朝廷内还有宗室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肯定没问题。之后刘恒还专门占卜,得到了吉卦。就算这样他还不放心,又派舅舅薄昭专门去长安和太尉周勃接洽,双方交换过意见,确认是真心拥戴他为皇帝,这才出发来到长安的。而且他一入未央宫,马上把郎中令和卫尉换成了自己的人,牢牢控制了京师的兵权,根本说不上有多么勇敢。至于第三条夸他谦让为帝,就更好笑了,既然他冒着危险也要来长安当皇帝,还谦让什么?那不过是一种礼仪,或者说是姿态,不要说他老爸刘邦当初即位时也这样干过,就包括以后强迫汉、魏禅位的曹丕、司马炎哪个没来过这么一套?史书上说袁盎好“直谏”,种种情况分析,他其实是个惯常见风使舵的小人,他曾当过吴王刘濞的相,明明知道刘濞有造反迹象,但怕遭到刘濞暗害,偏偏报告长安说刘濞安分守己得要命,人品显然是有问题的。?狐/恋¢闻\血_ !追+蕞`新·章!节~晁错为皇室计虑,是个不折不扣的忠臣,却被袁盎这个伪善的家伙害死,真要令人长叹一声:“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但是刘恒听完袁盎这番巧佞之言后,马上破涕为笑,史书上写的是“上意乃解”,真是春秋笔法。他一听自己的名声不会受损,立刻就不悲伤了,可见他对兄弟的死是心不在焉的。他问袁盎下一步怎么办。袁盎说:“把那些沿途不敦促淮南王吃饭的官吏斩了,以谢天下。再以列侯的礼节安葬淮南王。”
刘恒拍拍脑袋:“是啊,我怎么没想到。”他吩咐手下,“你们赶快去办,越快越好。”于是那些沿途的县吏就成了刘恒的替罪羊,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政治斗争的险恶!
过了两年,刘恒又封刘长的四个儿子全部为列侯,表示自己的仁厚。不过虽然如此,民间仍然流传儿歌,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齐^盛^暁`税·王* _追*嶵.辛*章^踕/”刘恒听到后,叹道:“难道天下百姓真的认为我贪图淮南王的土地而杀害弟弟吗?”又把城阳王迁徙到淮南,统治淮南原来的土地,表示汉朝并不想据有淮南。过了几年,刘恒干脆把刘长还活着的儿子又分别立为淮南王、恒山王和庐江王,搞得忠臣贾谊为此上书劝谏,说皇帝陛下不要因为爱好虚名而为后世留下祸患。因为淮南王的儿子一旦当了王,长大了之后一定会思量为父亲报仇,给天下带来动荡。但是刘恒不听。
第6章 法律权威不可忘
小章:第一集
摆平周勃、干掉刘长,充分证明了刘恒驾驭政权的手腕。但是这引起了他起先的宠臣贾谊的不满。
贾谊凭什么要不满呢?难道因为刘恒为了抚慰周勃等人的情绪,而丢卒保车,把他贬到长沙当太傅?显然不是,我们知道贾谊是个忠心耿耿的家伙,就算刘恒要他死,他也会真心谢恩,不会有丝毫怨恨。他之所以对刘恒有意见,在于刘恒对文法吏的重用毁灭了他心中的政治理想。
虽然贾谊出自汉朝第一代文法吏廷尉吴公门下,深得吴公赏识。但贾谊究竟和吴公不同,他不是纯粹的政客,而是一个有操守的知识分子,是讲究尊严的士大夫,是充满灿烂理想的文人,他的心灵和先秦贵族们息息相通。很显然,这样的人活在汉朝,是生错了时代。
就在淮南王谋反发觉这一年,贾谊曾经被召回了长安,因为刘恒到底有些想他了。他风尘仆仆回到京城,正好是冬天祭完神的那一天,刘恒坐在未央宫著名的宣室殿接受完祭肉,心情很好,但同时也有点疑虑。因为祭祀完毕,他脑子里不免胡思乱想:如此煞有介事地搞祭典,到底有没有鬼神来享用祭品啊?正在这时,贾谊来了。刘恒当即想问问这位大汉最博学的小伙子有关鬼神的问题。
忠臣贾谊立刻认认真真地给刘恒做了最详细的解答,这家伙的脑子简直像台电脑,口沫横飞,旁征博引,一直讲到半夜。刘恒没想到他这么能说,都听傻了,不知不觉身子往贾谊身边移去,生怕耳朵里漏掉了一个单词。唐朝诗人李商隐曾经写诗评论过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