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杰利科的对手非常明智地在不利情况下弃战的话。杰利科和他的接班人——从前指挥过战列巡洋舰队的戴维。贝蒂勋爵——也会谨慎起来的。人们说杰利科是一个唯一能在一个下午输掉一场战争的人。这当然是一种生动的夸张,英国的主力舰队——这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战列舰队,即“存在的舰队”——到最后还是保存下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英国和德国无畏战列舰的比数是21比13,在日德兰海战中,比数是28比16,到战争结束时,比数是29(其中包括美国5艘)比19.尽管英国和德国的战列舰队这次未能打出个结果来,它们的激战也不是决定性的,但是,这并没有动摇专业人员或者公众对战列舰所抱的信心。在停战协定上,英国海军部坚持在英国的监督下扣留德国的战列舰,等到各战胜国协商一致后再进行处理——虽然德国的多数大舰都被他们自己的舰员凿沉了。尽管英国海军当时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但是经过长期战争后,英国海军的势力大大削弱了。对英国来说,幸运的是,1922年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因为战争使英国的经济遭到了很大的削弱。该条约对各海军舰队的规模以及军舰的吨位都作了规定:战列舰的排水量不能超过35,000吨,停止建造新型的战列舰;如果要建造新舰,必须是为了代替那些具有20年以上舰龄的老舰。美国、英国和日本军舰吨位的比例分别为5:5:3.顺便说一下,在该条约废止之后,新的战列舰越造越大,如“俾斯麦”号就超过50,000吨,而日本造的最后两艘则接近70,000吨。这些限制海军军备的会谈以及会谈产生的条约,反映了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5个签字国以及世界各国海军对海洋利益的兴趣。德国因为是战败国,只允许保留一支小海军以进行海岸防御;苏联这时由于疲惫不堪,也被排挤在外。而作为战胜国的美国和英国,它们的陆军小,但海军都很大。由此看来,《华盛顿海军条约》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两个海上潜在敌手之间的一种谅解,而作为第三方的日本,对此很感兴趣。虽然现在看起来使人感到很奇怪,但是那时的美国海军将领们都毫无疑问地认为英国是美国贸易上的对手,而且很可能成为海战中的对手。因此,一直到德国东山再起之前,美国的作战计划都是根据同时对付两条战线上的敌人而制定的。这就是说既要对付亚洲的敌人(日本),又要对付欧洲的敌人(英国)。因此,美国海军将领们在本世纪20年代,对皇家海军在军舰数量上以及火炮性能上所占有的明显优势表示了关注。英国舰炮的俯仰角可达30度,而美国的只有20度,就是说,英国炮可以打得更远。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大炮仍然是军舰的主要武器。战列舰仍然被认为是主要的武器系统,其战术单位如同过去—样,仍然是战列舰队。那些有影响的海军,都是围绕着大炮巨舰来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