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猴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猴 > 古典白话合集 > 百家公案 第1到10

百家公案 第1到10

忖半晌,说:“唤做包文拯可好?”嫂嫂说:“此名实在相称。”一时间,先生家抬过午膳,招待汪氏、包公饮酒。

酒至二巡,嫂嫂在席上问:“叔既读书,也能吟诗吗?”包公起身答:“未读书时,曾与朋友相会,也能吟得几句。”董先生就指木墩为题,令包公吟诗。包公随口吟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钢斧伐来物便成,虽然微贱有高名。

若还把他提掇起,社稷山河一掌平。”

董先生听罢,对汪氏说:“令叔之作,是天下奇才啊,何愁不成名?”嫂嫂也欢喜。董先生见包公生得丑陋,让他去后园拔一株松树来,席间故意说这是蓬蒿,让包公吟诗。包公自忖:“他将我比作蒿草。”于是应声道:

“松树低低未出形,先生比作蓬蒿人。

若还一日身通泰,可作擎天柱栋新。”

董先生高兴地说:“郎君好气象,必为擎天柱般的人物!”酒罢,汪氏辞去。包公自在庄上读书,不觉过了二年。正是:窗下三冬经史足,胸中义理已精通。

一日,包公听说朝廷开科取士,便辞谢董先生回家见嫂嫂,说知要去赴科应试。汪氏欢喜,立即打点盘缠,让叔叔起行。次日,包公先出厅上,告知父母要去东京应试。当时父母略知他在南庄读书,由汪氏支持才得以就学,听闻他要去赴试,父母二哥齐笑他痴傻,也不管他。包公径直来拜知嫂嫂,吩咐毕,挑上行李,望东京进发。

此时正遇三月天气,风和日暖,恰好前行。常言:雁飞不到处,人被利名牵。话说包公独自一个,在路上晓行夜住,饥餐渴饮,又过了数日。忽一日贪赶几里路,天色将晚,前后无店舍。正在无奈之际,抬头见一座古庙,包公进入廊下,看牌额,乃是东岳圣帝之祠。庙宇已荒废几年,人迹罕至。包公只得在神案高处放下行李,取出干粮吃了几口。因日里行得辛苦,就枕着行李睡去。

将近三更时候,包公朦胧中见一判官,持簿入来,监候使者问:“今年状元是何处人?”判官说:“第一名是淮西庐州人,第二名是西京汉上人,第三名是福建人。”使者又问:“淮西有九州四十县,不知状元名谁?”判官答:“是庐州合肥县小包村包十万家第三个儿子,名文拯,该他得状元。”判官说罢又出去了。天色渐明,包公将此事记在心上,起来挑了行李继续进发。

没过多久,包公来到了东京城。他抬头一看,这里果然是个好地方:人物富贵,豪宅相连。早就听说东京城里有三十六条花柳巷,二十四座管弦楼,果然名不虚传。包公赞叹不已,不知不觉太阳西沉,他想找个旅店落脚,可各处都已关门。包公抱怨没有住宿的地方,在汴河桥上叹了几声气,这一叹惊动了当地的城隍。城隍立刻让使者吩咐道:“上界的文曲星来东京求官,没人收留,你带他去烟花巷张行首家借宿。”

使者领命,急忙来到桥上,见包公正愁闷着。使者上前说:“秀才,今晚是不是没地方住?跟我来,有个地方可以歇脚。”包公跟着使者来到张行首家门口,叫开门。小二出来时,使者已不见踪影,只有包公站在门口。小二引他见了张行首,张行首留他住下,问他是哪里人。

包公回答:“我是庐州合肥县离城十八里小包村人,父亲包十万的三儿子,表字包文拯。来京考试,天色晚了没地方住,特来您这儿借宿一晚,明天重谢。”张行首听了,不觉落泪:“原来是同乡。”包公问她是哪里人,张行首说:“我是县南张大郎的亲女儿,正月上元节看红灯时,在九师桥跟伙伴走散,被人带到东京,沦落至此已有三四年。若郎君不嫌弃,今晚愿结为姐弟。”包公问她年龄,张行首说三十岁,比包公大十岁,于是二人在灯前结拜,摆上酒菜互诉衷肠,直到深夜才散去,包公在楼上安歇。

第二天一早,张行首让小侍女请包公到厅上相见。喝过茶后,张行首说:“如今东京的考生还没到齐,三郎可在东边净房读书,等开考时再去应试也不迟。”包公觉得有理,张行首便收拾出一间净房让他读书,每天让侍女送茶送饭,十分恭敬。

过了一个月左右,侍女对张行首说:“这阵子包秀才不读书,总是眉头紧锁、面带忧容,不知为何。”张行首让侍女请包公过来,问他是不是招待不周。包公说:“蒙贤姐厚爱,无以为报,只是近日在书馆思念家乡,又担心功名未定,所以忧闷,并非招待的问题。.E,Z!暁¨税\枉/ \哽/歆.罪¢全-”

张行首说:“你思念家乡,我又何尝不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