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心事,长久以来不忍说出口,但如今我即将病危离世,所以告诉父母、妻子以及吴外父。这位吴知友,为人忠厚朴实,还没有娶妻,等我死后,让他入赘到我家,这样我的父母虽然失去儿子,却如同有了儿子,妻子失去丈夫,也有了依靠。虽然这有违礼教,但我心里会感到万幸。倘若有一人不依从,让我孝义不能伸展,我在九泉之下,也会成为抱恨之鬼。”
众人听了,只是互相看着,都不敢说话。而吴知友径直走到周安面前回答说:“仁兄的话大有深意,我怎敢不从命?但恐怕日后会有变故,如今应该拿什么东西当着众人的面给我作为信约呢?”周安于是叫妻子汪氏靠近床边,亲自取下她发髻上的一支银钗交给吴知友,说:“如果事情有变化,拿着这支银钗去官府告状。”吴知友得到银钗后痛哭,拜辞而去。全家都大声痛哭,汪氏也随众人哭泣,没有说别的话,众人都觉得奇怪。到了夜里,周安在家中去世。汪氏办理丧事,设置祭奠,极为哀痛,昼夜号哭,水米不进,瘦得不成样子。
入殓后,吴知友备办祭仪,还带着一位客人,请他写祭文来祭奠周安。祭文写道:“某年九月庚子朔,过了十四日庚子,友弟吴某谨以清酒之奠,祭奠仁兄周公以宁的英灵:您秉持天地正气,感受阴阳英华,有德有才,多知多学,为何突然之间,上天不赐予您长寿,让您突然离世,使您父母健在,却留下无尽的养育之憾;让您年轻的妻子独守空房,悲痛于没有子嗣可以依靠。您出于意外的考虑,将未尽的谋划托付给我;我身处世间常理,当以终身之义回报您。虽然承受您的重托,但怎敢违背伦理纲常?因此寻求他人来成就此事,权且变通礼仪。如今谨举荐我的朋友某某,他是我一直看好的贤才,可以代替我。他侍奉父母必定体会您的心意,对待家人必定按照您的意愿。只怕引荐的人不合适,还请您的英灵监察。唉!哀哉!请您享用这祭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吴知友祭告完毕,于是对周安的父母及各位亲邻说:“这个人姓张名代,是我的朋友,如今是在学的生员,也没有家室。他才德淳良,是崇尚节义之士,能够入赘府上,侍奉赡养老人。他必定会始终诚谨,胜过他人。我刚才的做法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我虽然不才,怎敢扰乱朋友的伦理,败坏叔嫂的名分?这是连猪狗都不会做的事。刚才的祭文,已经详细告祝,恭敬地请求父母、尊嫂允许,以完成亡兄的心愿。”
全家都认为这是好事。只有汪氏告诉公婆说:“前日所说的事,让我与吴叔有了牵连,这不是人该做的。如今带来的这个人,向来不认识,我只知道为丈夫守节,孝养公婆,前日的银钗,如今应当退还,随吴叔另娶他人;如果让我招赘他人,我只有一死,不愿做这样的事。”吴知友见她言辞贞烈,便交还原钗,也不敢有异议,随后离开了。
汪氏从此坚守节操,侍奉公婆直到他们年老去世,将他们殡葬完毕,期间没有任何闲言碎语。乡老亲邻大多向上禀报她的事迹,州府县官都赐予表彰,竖立牌坊来表彰她的贞节。当时有过往官员,都到她家拜谒致敬。县官还写了一首诗,题在她的旌表上:
“三十余龄别藁砧,庭兰青色又添深。
篮溪水滞难声恨,石桥乌啼阜岛喑。
髡彼两髦为我特,至坚一操挽人心。
不堪风雨潇潇夜,吩咐窗前草自吟。”
不知不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汪氏家中养了一只雄猴,于是给它穿上彩衣,长期锁在庭院的柱子下。一天,街坊上有戏班子弟搬演《西厢》故事,亲邻邀请汪氏去观看。汪氏看后不觉心生杂念,欲望被勾起。晚上到家,身边无人时,她情难自禁,偶然看到雄猴,就用手触碰它,想要消解欲念。谁知这畜牲也有人性,竟与汪氏有了亲密举动。
从此以后,他们如同夫妇一般,亲邻都毫无察觉。一天,包公奉仁宗天子之命到当地察访,到汪氏家中拜谒时,看到汪氏脸上有异样的红晕,不相信她有守节的操守,于是向亲邻访查询问,得知她只养了一只猴子。
包公立即唤来张龙、赵虎,让他们直接前往汪氏家中,将雄猴拘锁在府堂的庭柱上,大约过了十多天,街坊众人都不明白其中的缘故。第二天,包公唤来张龙、赵虎,吩咐他们前往汪氏家中,请汪氏到府堂来见。又吩咐,等汪氏到府堂时,把雄猴的锁打开,看它会有什么举动。二人各自听从吩咐而去。
不多时,张龙将汪氏带到府堂跪下,赵虎随即打开雄猴的锁。只见那猴子见到汪氏来到,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