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使用的工兵铲来源多样,有缴获日军的,根据地小作坊自制的,还有民间捐赠和收集的民用铁锹。_小′税¨宅^ ·罪/芯*漳¢洁_埂·薪+筷?
拿日军工兵铲来说,形状主要有圆头与三角头两种,圆头锹体较长,三角头则更便于携带。
锹面中间通常有2个作为观察孔的小孔,其间距正好是成年人双眼的间距,在战场上观察时锹面可以提供一定的防护,这一点苏卫觉得可效仿。
功能用途上,日军土工作业,时常用于挖掘散兵坑、战壕、掩体等工事,也可用于构筑防御阵地、开辟道路、清理障碍物等。
在近身格斗时可作为武器使用,用于劈、砍、刺、砸等攻击动作,其刃口和坚固的材质能够对敌人造成伤害。
此外,还可用来剪断铁丝网等障碍物。
在野外生存中,可作为烹饪食物的炊具,用来煎、炒食物等,还能当作船桨使用,在渡河或水上行动时发挥作用。
日军中工兵铲不仅装备工兵部队,也配发到一线野战部队的步兵、炮兵等兵种,如4人的九六式轻机枪小组,按要求就必须携带工兵锹、工兵镐各2把以备临时构筑工事之用。
除了日军的,二战时期德国的K38式工兵铲、美国的M1943折叠工兵铲和苏联的MPL-50工兵铲都较为出色,尤其是德国K38式工兵铲。
其1938年被德军列为制式装备,是史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折叠兵工铲,折叠后长度仅约50厘米,可轻松携带,能与水壶、手枪套等一起挂在皮带上。
铲身采用热锻压锰钢板制造,锰钢制锹头韧性十足,作业时即便弯曲50度左右,松开后也能立刻回弹,且不会出现变形或豁口。¨b/x/k\a~n.s`h*u_.¨c.o\m.
展开长度约70厘米,总重不足一千克,锹头两侧开刃,杀伤力大,可砍断8mm钢筋,自身却不易受损,木柄顶端为球头形设计,能防止脱手误伤队友,也可避免磨破手掌,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仿制。
因其性能优良,美国M1943折叠工兵铲在设计上借鉴了它,同样采用折叠设计,便于携带和收纳,适合美军在各种作战环境下使用。
虽然连接螺母换成了重量更轻的铝合金质,但依然保证了一定的强度和耐用性,能够满足士兵在战场上的基本使用需求。
铲柄更具流线外形,握持感较好,在作为工具使用时,无论是挖掘、砍削还是其他作业,都能发挥出较好的性能。
苏联MPL-50工兵铲全长50厘米,尺寸较为小巧,士兵可以伏卧作业,在不暴露自己的前提下快速挖掘掩体,能够经受住战场上的恶劣环境和频繁使用,在苏俄内战和卫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用于挖掘工事外,在近战中也能作为武器使用,其尖端锋利,杀伤力不逊于斧头。
而我国工兵铲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就是从抗战时期起步,面对日军优势火力,我军土工作业战术成型,工兵铲需求大增,除缴获外,一些小作坊通过人力锻打生产工兵铲虽然无法与正规兵工厂的相比,却也满足了一定的战时需求。
红蓝对抗时期,我军土工作业达到极致,单兵掩体向火力阵地体系发展,工兵铲发挥了更加重要作用。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利用工兵铲掘进挖壕,在上甘岭坑道作战中有效保存了自己,打击了敌人。/k\a/y?e¨-¨g\e`.·c+o+m`
大华夏成立后,我国配发了第一代国产制式工兵铲——205型工兵铲。
它借鉴了苏联、美国、日笨的工兵铲,并结合我国实际改进,全长63厘米,采用冷钢轧钢板制成,木柄为粗-细-粗流线型,便于握持,成为60-90年代我国步兵必备装备之一。
同期还有65式工兵铲,因其产能富足、性能可靠,沿用时期很长。
第二代工兵铲是在参考外军工兵铲的基础上,我国生产的可折叠一次的工兵铲,更加便于携带,手柄根据力学原理改进为类三角流线型,在保持挖掘功能的同时,提升了便携性和使用舒适度。
第三代工兵铲可折叠两次,外形上可以变化为铲、镐、撬棍、刺、锯、刀并具有相应功能,材质多采用上好的淬火高碳钢,具备抗磨损、抗腐蚀、耐高温等性能,成为兼具多种用途的多功能工具。
毫不夸张的说,工兵铲可以检验一支军队,甚至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
现时期我军想要仿制一些高性能工兵铲是不现实的,如冷钢就是极大的难题。
19世纪中叶,贝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