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猴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猴 > 抗战军工:开局手搓八一枪 > 第139章 研制工兵铲

第139章 研制工兵铲

麦转炉炼钢法发明,该方法通过从炉底鼓进空气使铁水中的锰和硅氧化来去除杂质,大大降低了钢的生产成本,实现了大规模工业生产,推动了现代冷钢工业的兴起。

但这需要专业设备和较高工业基础,我军当下不具备这个条件,如制造枪管时,因无空压机冷轧设备,所以才将拆下来的铁轨在火炉中反复锻打,再用车床加工。

首到1949年,鞍钢第一炼钢厂2号炉炼出大华夏第一炉钢水,才宣告我大华夏有铁无钢的历史结束,鞍钢成为大华夏第一个钢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开端。

1958年,全国兴起大办钢铁热潮,冷水江钢铁厂等一批钢铁企业诞生,为我国现代冷钢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抗战前,国府在湘省内陆建设电气化重工业基地生产钢铁,1936年,官办钢铁企业钢产量达3万吨,民间还有2万吨,合计5万吨。

沪市炼钢厂也是当时的相关企业之一,1937年8月迁汉阳,后又迁至山城大渡口。

抗战全面爆发,国府将兵工厂西迁,形成了以山城为中心的大后方兵器工业生产基地。

其中,山城电力炼钢厂筹备处改称兵工署第二十西工厂,生产钢材以及航空炸弹、手榴弹等,1941年3月在山城磁器口成立合金工厂筹备处,1942年11月1日建成第二十八工厂,生产合金钢。

此外,老西管辖的西北制造厂1937年向川陕边境搬迁,其前身为始建于1934年的西北炼钢厂,是我国最早的不锈钢生产厂,老西集团曾用其钢铁产能制造电网线、手榴弹外壳等军用物资。

相比之下,如今我军最合适的工兵铲,需是短柄宽刃、铁轨材质、土法锻造的简易工具,既利用现有废旧资源降低生产门槛,又通过功能简化,如挖掘+格斗来适应战时需求。

这种设计并非追求工业精度,而是在极端条件下实现能造、能用、能战的最大化平衡,与我军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的军工理念高度契合。

有些设计可以效仿205型工兵铲,但205型也是采用冷钢轧钢板制成,所以结合当下我军的实际条件,如原材料短缺、工艺简陋、战时需求紧迫,最合适的工兵铲需在材料、结构和实用性上兼顾可行性与功能性,无法完全照搬。

经过苏卫综合考虑分析,材料选择上还是要因地制宜,优先利用废旧资源,将日军铁轨和废旧钢铁,以及民间废旧铁器,如农具、车马具回炉冶炼,例如我太行山根据地用铁轨混合土铁冶炼的游击钢,如今成品率提升了不少,可筛选可用部分。

避免高难度材料,放弃需要高纯度钢材的设计,如冷钢铲的弹簧钢材质,因我军缺乏精炼技术,难以控制钢材成分。

刃部强化策略上采取局部淬火工艺,铲头刃部采用土法淬火,如加热后浸入机油或水中,提高表面硬度,而铲身保留一定韧性,避免整体脆裂。

此工艺在根据地兵工厂,尤其是水窑早有应用,且技术相对成熟。

其次,结构设计要简化功能,强化耐用性与实用性。

铲头形制为短柄宽刃,兼顾挖掘与格斗,铲头长度约25~30厘米,宽度15~20厘米,呈弧形或梯形,边缘略外扩,便于挖土和砍劈,日军工兵铲多为长柄窄刃,我军可借鉴但缩短柄长以适应近战。

锻造上采用一体化,铲头与木柄连接处采用套筒式铆接,而非焊接,因我军缺乏精密焊接设备,套筒用熟铁锻打,套入木柄后加楔子固定,避免脱落。

柄部优化需轻便易取,适应游击作战,木柄材料就选用太行山、晋察冀等地常见的硬木,如槐木、枣木,首径3~4厘米,长度60~70厘米,便于行军携带,也可作为短棍防身。

亦可增加防滑设计,木柄表面刻浅槽或缠麻绳,避免使用时脱手。

落实到制造工艺上,还是土法锻造,以降低生产门槛。

“现在我对冶炼与锻造流程做如下部署,刘福贵,你记一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