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猴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猴 > 绝版恭亲王 > 第55章完结

第55章完结

对于简化军费报销程序,曾国落在家书中说:“感激次骨,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过之。.暁!税!宅+ ¨首?发′”他请求裁军的奏折,与中央宣布新的报销制度同日发出,这种巧合,就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和谐和默契。

大清肾亏

恭亲王和两官太后虽然成功地化解了湘军尾大不掉带来的高风险,但是,在战争中已经放手给地方的权力,已经很难收回。站在胜利的废墟之上,大清中央低头自省后发现:自己其实成了庙里的菩萨、宫中的太监,几乎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

在“耶稣的弟弟”(洪秀全)下凡折腾之前,大清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无论军权,还是财权、人事权,都归中央统一调度,一切行动都听从和服从中央的召唤。比如在财政上,就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户部统辖全国的开支,既是财政部,也是国家税务总局,同时还行使着国家审计总署的职能。各省布政使司以及盐运道、粮储道等,都是户部派出的人马,由户部垂直领导,独立于地方督抚,负责监督和落实国家财政、税收等工作。这种大一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稳定压倒一切。¢0`0?暁\税\惘, ¢埂?辛~醉¨全?而当太平天国将半个中国拖入战火,尤其是攻占了税赋重镇江南之后,大清的中央财政,如同其国名一般,迅速成了两袖“清”风。面对困境,中央只好动用最后一种资源:权力资源,下放权力“特殊政策”,同意地方截留税收,就地筹款,“按年定数指拨解部”。从此,在欲望勃勃的“地税”挤压下,,早已是黄脸婆的“国税”只好偏居偏房。

地方督抚们,尤其是前线将帅兼任地方督抚后,几乎成了拥有无限权力的“小皇帝”。如曾国藩,其麾下大军实际上已成其私家军队,而并非之前的“国军”,“兵归国有”成了“兵为将有”,开创了近代军队“私营化”的先河。曾国藩本人还统管财政、人事乃至辖区内的外交事务,“凡湖广、两粤、闽浙等省大吏之黜陟(zhi4)及一切大政,朝廷必以諮之”,权势之大,直逼清初的吴三桂及年羹尧。*丸\夲?神!栈! \首?发¢在曾国藩的示范效应下,各地督抚纷纷借机扩大手中权力,在他们的不断要求下,甚至连司法上的死刑终审权,都下放给了省里,中央放弃了作为国家机器重要象征的“生杀大权”。唐代末年的藩镇割据局面,日渐成型,中央则逐渐被边缘化,成为一种象征工具而已。

雄起艰难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地有人游说曾国藩,更上一层楼,乃至干脆夺了江山自己称帝。出于各种考量,曾国藩并没有付诸行动,并月在战后率先交出兵权。

幸运的是,中央与诸侯当时都是人才济济,没有那种一根筋的二杆子,响鼓不用重锤,彼此心照不宣,花花轿子人抬人,才算从危机中平安地实现了软着陆。曾、左、李等“中兴名臣”顺利交出枪杆子和印把子,由此奠定了“同光中兴”的基础,为大清王朝争取到了宝贵的三十年和平发展时间,直到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大规模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就在战后迅速展开。此时,一个难题摆在以恭亲王、两宫太后为首的中央面前:痛定思痛,不改革肯定不行;但是,中央却两手空空,推进改革只能继续依靠地方力量,而这又会导致地方权力的进一步巩固乃至扩大。唯一稳妥的办法,就是暂缓改革,待中央权威恢复之后再进行。但是,大乱虽然已过,小震不断,内忧外患频仍如故。不改革,祸在眼前;依靠地方进行改革,则或许还能突出一条生路。改革其实包含了两个目标,一是拯救政权,二是拯救中央,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尽管战后中央多次想收回之前下放的权力,主要是财政权,比如恢复奏销制度、撤除厘金等,却远不如收回最为敏感的兵权那么得心应手。这固然因为地方督抚抗争,但实质上还是因为中央自身硬不起来,必须依靠地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在轰轰烈烈的首轮工业化进程中,各省先后建立起机器局等。但是,如同当年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