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章:第二集
贾谊的一生事迹已经简略如上所述。^山\八?看`书,王· ¨毋.错_内/容!但他的牢骚还要详细谈谈。
其实贾谊虽然身在下郡,一颗红心却无时无刻不挂念朝廷。早在流放长沙的时候,贾谊就不断地给刘恒上书,发表政治见解。比如在文帝五年,刘恒下令废除了“盗铸钱”的法令,让天下百姓可以随便自己铸钱。因为汉朝初年仍然沿用秦朝的半两钱,刘邦嫌这种钱分量重,命令改铸荚钱。所谓荚钱,就是像榆荚一样轻便的钱。这种钱既然轻,则很多枚才能当原来一枚的价值,所以造成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一石米竟然要花一万钱,也就是说,扛一麻袋钱才能换一袋米,老百姓怨声载道。刘恒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下令铸造四铢钱。按照汉代的换算,四铢大约相当于0.16两,也就是原来秦代半两钱的三分之一,今天的2.5克。比秦钱还是轻多了,可见以前的荚钱还远远轻于四铢钱。
刘恒放开政策,让百姓拥有铸钱的权利,也有他的道理。以前的钱是用铜铸的,铜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东西,不像钞票,是用纸做的,一张一百块的纸币,本身价值远不到一百块。?零/点`墈.书+ -醉′辛′章`结`哽¨鑫^快¢而一枚重四铢的铜钱,它本身携带的铜就和它的面值相当。所以让百姓铸钱,原则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攫取利润是人的天性,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即便在现在,法律严令禁止私人铸币,仍有不少人以身试法。何况法律还允许呢?因此,铸钱的人都拼命往钱里掺杂铅、铁这种相对来说价值低的金属,让这些劣币在市面上流通。只有这样,铸钱才会有利润。否则,花去的铜和钱的面值相当,谁还会去浪费时间铸钱,那不是傻瓜吗?
贾谊在长沙看到这种情况,忧心忡忡,上书劝谏刘恒,说这样放宽政策,不但会导致劣钱成灾,而且百姓看见铸钱有利可图,都会扔掉锄头,去山里采铜铸钱了。这样一来,钱是越来越多,粮食却越打越少。有势力的奸民通过铸钱很快富得留油,老实而忠厚的百姓却越变越穷,对耕田也丧失了兴趣。因此,应该刻不容缓地把铸钱的权力收归中央。只有中央才是最可靠的,因为不是为了追求利润,所用的铜纯度都很高,只有这样的钱流通市场,那些假冒伪劣的钱才无所眩人耳目。^山\八?看`书,王· ¨毋.错_内/容!
颍川人贾山也这样劝,但他是从政治角度上考虑的,他认为铸钱可以富贵,而富贵应该是君主所掌握的权力,不应该让老百姓也参与。这些话按说都很有道理,可刘恒不知道中了什么邪,一概不听。
这样确实造成了一定后果。就拿吴王刘濞来说罢,因为他自己境内有铜山,所以靠着铸钱发了大财。刘恒的宠臣邓通因为自己铸钱,致使邓氏钱流通天下,富可敌国。
邓通的事迹非常有趣,反映了刘恒这个皇帝作为人的弱点,所以在这里详细说说。
邓通是蜀郡南安(今四川乐山)人,因为擅长摇船划桨,在皇宫里当了个黄头郎。所谓黄头郎,就是头缠黄布的郎官,当时很迷信,讲究五行相生相克,土能克水,所以摇船的郎官都头缠黄布。有一天,刘恒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快要升天,却差一把后劲,怎么努力也升不上去,这时有一个黄头郎在他身后推了一把,终于升上去了。他下意识地回头去寻找恩公,看见那个推自己的人衣服屁股以上腰带以下的部位破了个洞,刘恒惊诧不已,妈的,这个梦怎么做得这么邪门,像真的似的。醒来之后,他靠在床上慨叹久之,忽然脑子里萌生一个冲动,说不定现实中真有这么个人呢,何不到黄头郎官丛中去找找。
想到这里,他一翻身起床,来到未央宫中沧池中间的渐台上,偷偷观看在沧池上锻炼的黄头郎官们,一眼看见有个人的衣服正好屁股以上皮带以下的部位破了个洞,不禁大喜,马上叫到面前来,问其名姓,听说他姓“邓”,更是乐不可支。因为人都讲究口采,“邓”和“登”的音近,象征着这个人正是送自己登天的人(升天的“升”和“登”的古音也很近),于是马上给邓通加官进赏,一天比一天宠幸。邓通这个人也比较老实,不喜欢外交,就算碰到洗沐等轮休的日子,也在宫里侍候,不肯休息。刘恒越发高兴,先后赏赐他总共有十多亿的钱财,拜官至上大夫。
邓通对刘恒也确实忠心耿耿,有一次,刘恒得了痈病,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