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猴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猴 > 唐:日落九世纪 > 第90章完结

第90章完结

僧孺与宗闵有些不同。/零/点~看`书? ¨勉*肺_粤`毒¢最大的一点是性格沉稳而不外露,做事讲究技巧;而且很能够辨明利害,不强为出头之鸟,该避让时一定退让,一旦抓住机会也绝不松懈。

僧孺家境贫寒,年轻时为了出人头地,很是用了些功。为此,中了进士后颇为自矜。僧孺绝对没有德裕的那种正统的观念,这也许是他出身贫寒,又得中进士的缘故。进士科靠的是才学,古往今来,有才者如不能锻炼其志,就不免浮华不拘,放浪形骸,而且急于求进。僧孺也有这个特点,尽管比起他人来,尚不算是太过分。比如他好奇石、好声伎,在文宗开成时闲任洛阳期间,曾与好友白居易时相过从,他对朋友夸言道,自己曾先后服用过三千余两钟乳石,因此在“那个”方面是很可以的。白居易听了,也为此佩服不已。

当然此乃小节,无足厚非。僧孺这人最大的缺点是气魄狭小,懦弱而不思进取。辛勤数载,中进士、得高位,在他看来就是人生之极限了。为了既得的地位,僧孺不惜以退让自保来牺牲原则,所以当年李逢吉勾结宦官把持朝政,他便主动上表辞位出京;宋申锡事件中,更不能坚持正义。′鑫!丸`夲\榊`栈* ,已¨发′布?罪·辛¢章`踕?最明显的例子,是他对朝廷用兵--无论是对付外族入侵抑是地方反叛--都强烈地表示反对。他在其他方面不敢坚持原则,但在这一点上却十分的顽固。

战争总是人情所厌恶的,因而古今中外,反对战争者都能讨巧,给自己留下一个爱护民生的美誉。但是在实际情况下,为了达到和平,有时却不得不诉诸武力,这种情况下的用兵,和穷兵黩武是大有不同的。僧孺和当年的李绛不同,李绛是从帝国战略上考虑,主张轻重缓急应有区分,而僧孺一味反对兴兵,往往是出于既不担风险,又不失清名,何乐而不为的考虑,这是典型的不负责任的表现。

为这事他与德裕发生了激烈的斗争,“维州事件”是前数年中最厉害的一次,在后来的武宗时期,面对着回鹘入侵以及昭义镇的反叛,他仍然主张妥协退让,和德裕主战的方针格格不入。这是后来两派争讦的焦点所在。

僧孺饱览诗书,有文学之才,在这个方面他与李宗闵也很不相同。¢餿?飕¨暁`说·蛧- -首′发?所以,他对政敌采取的手段,相应也就温和些,这一点倒也不可不论。

除了在“用兵”这一点以外,僧孺和宗闵在政见上其实与德裕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分歧。所以说,有时政治派系的产生,并非是一些正经的因素在起作用,而往往出于一些看起来不甚重要的小事。比如进士科考试,便是宗闵与僧孺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将由这些因素而产生的非政治性群体称为“朋党”,也就是这个道理。

人情贵难贱易。中进士既然很难,则社会愈重进士,因而进士及第者的仕途相对于他人来说就比较顺利。进士出身者人数不能算多,也有的人终身未授官职,但是,这个阶层却是帝国政治的核心,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以目前几十年而论,朝中文职大员,几乎清一色是进士及第者。

但是也有例外。

李宗闵 牛僧孺 李德裕(4)

李德裕就不是进士出身,他是靠祖荫起家入仕,进入政坛的。而且,他对进士考试的种种弊端尤为不满。

早先,牛僧孺刚及第时,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的那次尴尬的事件尚未发生,他与德裕的关系还很不错。那时僧孺二十九岁.是风华正茂的新进士,德裕二十一岁,随父入京,补授秘书省官校书郎,是意气风发的年轻朝官。大家都是年轻人,平时时常相聚,说话也不拘束。

一次宴集,两人都在座,僧孺正是得意的时候,不大看得起公卿子弟,于是对德裕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瞧着德裕道:“绮纨之子,怎么也坐在这里!”其时,预席者大约以新进士为主,所以僧孺如此嘲笑了德裕一句。

奇怪的是,德裕却无动于衷。确实,他没有必要为这句话生气,德裕十分清楚他自己的行为:他之所以没有功名,是因为他没参加过任何考试,而其中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他从来都不看重科举。这在他后来的一番自述中表示得一览无遗。他曾对武宗皇帝说:

“臣无名第,自不当指责进士。但臣之祖先在天宝末期因仕进无路,勉强应试,竟还一举中第。所以厌恶其技浮华不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